第五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將于11月23日至25日在深圳舉辦,作為論壇推廣人之一,被譽為“亞洲電動車之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清泉將親臨論壇現場,和全球科學家面對面探討熱點議題,與公眾分享真知灼見。
自第一輛汽車于19世紀誕生以來,不論是全球治理方式、交通管理模式,還是人類的生活方式,世界的方方面面都被這個交通工具深刻影響。
“汽車曾經改變世界,而你要改變汽車。”這是陳清泉院士在榮獲“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時,組委會給予他的頒獎詞。“中國制造,今天車轍遍布世界。你是先行者,你是領航員。”
1997年,陳清泉當選為香港首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作為全球聞名的電力驅動、電動汽車和智慧能源系統專家,陳清泉也是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美國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終身會士。
1937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亞馬吉朗市的陳清泉,年幼時就與汽車結緣。當時他的父親經營著一家汽車公司,每當有新款汽車運抵,陳清泉都會積極參與試駕,探索它們的新功能。正是兒時的這段經歷,讓陳清泉對汽車產生了濃厚好奇心:“漂亮的汽車怎么一到維修車間就變得丑陋了呢?”“汽車可不可以不冒煙呢?”帶著這些疑問,1953年,16歲的陳清泉考入北京礦業學院(現中國礦業大學)機電系。
通過大量學習研究,陳清泉預判出電動汽車的發展前景。上世紀80年代開始,他決定把自己的研究方向聚焦在這一領域,創造性地把汽車、電機、控制等技術融合成一門新興交叉學科,為現代電動車學科奠定了理論基礎,同時對電動汽車的電池、電控系統等核心技術創新作出突出貢獻。
1993年,陳清泉創制出首輛電動汽車概念車“U2001”,被譽為當時電動汽車研究的典范之一。時至今日,這款電動車的設計圖還掛在他位于香港大學的辦公室里。陳清泉介紹,“U表示聯合,2001表示展望21世紀。”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表示,發展新能源汽車是中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自1995年第一輛新能源汽車橫空出世至今,中國的相關產業逐步壯大,現在已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生產、銷售和出口國。陳清泉院士在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化進程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他多次建言獻策,助力國家戰略,為行業發展作出卓越貢獻。
在陳清泉看來,汽車如今已不是簡單的交通工具,聯網以后,它成為了交通、能源和信息的融合體。“汽車的屬性發生了變化。我們的汽車革命就是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從智能汽車進一步推動智慧交通,從智慧交通進一步推動智慧城市,從智慧城市進一步推動智慧社會。”
陳清泉判斷,汽車未來將成為人類的第三個智能空間。“第一個是你家里,第二個是你的辦公室,第三個就是你的汽車。”
在新能源這一賽道馳騁40多年,陳清泉認為,科學家的使命就是要找出自然界的規律,造福人類。
“我們今天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社會已經從農業經濟走向工業經濟,再走向今天的數字經濟。我們當前面臨能源轉型、汽車革命、信息革命,所以我提倡三個世界的融合,那就是人文世界、信息世界跟物理世界的融合。”陳清泉說。
因此,他創造性地提出了“四網四流融合”理念,即能源網、信息網、交通網、人文網等“四網”發展驅動能源流、信息流、物資流、價值流等“四流”融合,并將這一理論和相關實踐應用于智慧能源系統,能源計算機、能源銀行等,以碳平衡原理優化多能源系統,助推碳中和。
在漫長的科研過程中,陳清泉深刻體會到,國際合作對于解決人類共同挑戰至關重要。他說,“可持續發展、應對氣候變化、人與自然如何和諧共處,這些問題就是全世界,而不是一個國家的事情,所以全世界的科學家都需要開放、交流、合作和信任。”
中國一汽技術創新管理部副部長徐旭說,“目前中國電動汽車已實現量的積累,下一步如何向質的飛躍轉變,一方面要自主掌控關鍵核心技術,提升原創技術創新能力,另一方面就是要增進交流。”徐旭也將參加10月13日在深圳舉辦的“科創中國”汽車產業創新論壇,同時高度關注11月的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他表示,“很期待通過論壇共享經驗、共商解決方案,很多工作正是行業內外人士在互通有無的過程中找到了解決方案。”
對于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這場集結全球“最強大腦”的盛會將首次在粵港澳大灣區登場,陳清泉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的人口和經濟總量,比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和東京灣區的總和還要多。但我們要進一步把科技,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到企業、到市場都進行融合。粵港澳大灣區要以科學來引領,如何面對全球的重大挑戰。”陳清泉說,這一獨特的舉辦地點利于吸引世界多國科學家關注與參與對全球重大問題的討論。
“如果大家想了解科學如何塑造未來的社會,11月份在深圳,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會給你們精彩的答案。”
信息來源:第五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官網